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教研 > 师生随笔 >

我的父亲像榴莲

作者:庞丹妮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6-27 17:17 阅读次数:

  这是一个抒情的季度。
  五月的母亲节给母亲发微信红包她不收,于是连夜给她写了篇文章,母亲说:“一大早起来就赚人眼泪。”嗔怪中满是喜欢。随即父亲转发,并附言“我女儿母亲节写的文章”,言辞中满是骄傲。那时便萌生了父亲节也写一篇文章给父亲的想法。
  父亲的脾气很坏,像榴莲,又臭又硬,让人近不了身。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是因为他读书少受封建家长制的毒害。《礼记》中谈到的“父,至尊也”,简直是对我们家父亲地位的直接写照。父亲说一我们不敢说二,父亲没动筷子我们不敢上桌,父亲板着脸我们不敢玩闹。父亲装裱字画那几年不知骂走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多少个学徒。从小觉得父亲好像除了挣钱什么都不会,以致于幼小的我总是暗暗在日记本上写“不就是有几个臭钱有什么了不起”。可后来慢慢发现他真是了不起。
  长大些听母亲说父亲当年在县车站吃饭时遇着一个流浪汉,父亲就带他吃了饭理了发洗了澡带回家住了下来,管吃管住,当时母亲和年幼的我住在外婆家,虽然外婆家离我家很近但因为没有电话之类的通信设备,没有人知道家里住了个陌生人,等母亲带着我回家的时候那个小伙子还帮爸爸守着门不让“陌生”的我和母亲进……说起这些母亲总是哈哈大笑,我担心地问“我爸不怕这来路不明的人偷东西跑了吗?”母亲说那个时候家徒四壁也没啥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就是当时和母亲住在外婆家的我,母亲说完又是一阵长笑,母亲本就是个善良的人,但母亲的善良里有更多的理性,母亲会给乞讨到家门口的人一个馍或一碗饭,而父亲的善良里更多的是感性,他会给乞讨者亲自洗干净碗盛上我们当天吃的热饭还问要不要调辣子。我上中学也见过父亲经常给乞丐买吃的,给流浪的带孩子的妇人送衣服,给山岭里穷人家爱写毛笔字的孩子免费装裱还送他们回去的路费……但我不知道在我不记事时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我觉得很伟大的事情。据说后来那个小伙子在我家住了一个月,他清醒的时候父亲问出了他的家庭住址,给去了信,不久他的家人从湖北赶过来接他回去了,还给父亲写了感谢信。
  但父亲从来没在我和弟弟跟前夸耀过他的“丰功伟绩”,他继续着他的少言寡语、严酷冷漠。
  长到十几岁时母亲一次生病父亲给我们做了饭我才知道父亲做的饭如此好吃,堪比大厨;上中学我还死记着“蓝田猿人在蓝田”之类浅显的历史知识时,父亲却能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讲到抗日战争论到当代国策;小时候总能看见外公外婆的脚被父亲抱在怀里剪指甲,外婆住院母亲病倒父亲在外婆病床前端水倒尿每日每夜毫无怨言;家里盖房子,我和弟弟上大学全是靠着父亲一人的收入。
  可能大部分人小时候都和我一样从没有想过父亲的钱是怎么来的,只是心安理得地住着父亲举债盖起的宽房大屋,吃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种来的精米白面,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亲也从未在我们面前说过他的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辛苦才渐渐看在眼里:
  看着父亲在十平米的黑屋子里怎样一做活就是一整天,舍不得吃早点一块攒十块十块攒成百存起来,后来开店的同时又承包鱼塘早上四五点就起来给鱼割草,喂完鱼还要赶到店里做活,以前手工装裱裱一副字画的周期比较长,经常见父亲把白天做不完的活拿回来一张张糊到楼上空房间的墙上,一做就是半夜,夏天怕画崩半夜上楼洒几次水,冬天怕画冻全家唯一的炉子提到贴画的屋子里,双手也因长年泡在糨糊水里而皲裂粗糙如树皮般了。但因自己当时还没有那份养家的阅历其实并不能真切地理解父亲所承受的那份压力,只是觉得父亲辛苦,渐渐在心底升腾出的爱化解了儿时那份不理解的恨。
  可我们之间的话还是很少,父亲在儿女面前永远少言寡语,似乎多说一句话就有损他作为大家长的威严,我们也不敢和父亲顶一次嘴,似乎顶嘴就是大逆不道。他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随刻都可能引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和他像和高压线一样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直到上大学离家到外地,回家的次数少了,每次打电话回家都是找母亲说长问短,以致父亲接了电话第一句话也习惯地说“你妈没在家,去哪哪了……”,电话这头的我如鲠在喉,不知道父亲是积累了多少次的失望才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其实我是想他了想和他说说话的,可沉默良久我竟不知怎么去表达这份思念和这份关心,也许父亲也是吧,毕竟十几年来的这种相处模式一时很难被打破,最后总是以父亲一句“你在外多小心,你妈回来让她给你回电话”结束。
  父亲的话少到总让人猜不透他的心思,但似乎他说的每句话我都记得。我和弟弟上大学那会学校有贫困生补助,我和母亲都想申请,父亲却说“咱还交得起学费,留给更需要的人吧!”;每次从学校回家,父亲话也很少,最常说的就是“在外小心着”,然后把来回的路费塞到我手里,我知道这路费里凝聚着他希望女儿常回家的企盼;谈婚论嫁时,公婆家问彩礼,父亲说“你看着给,我不卖女儿”;生孩子坐月子,和婆家相距五分钟的路程父亲因为讲究农村习俗没来看过我一次,但一听我产后抑郁就马上要接我回家;有时抱怨婚姻生活一地鸡毛,父亲总以他淡然的态度教育我如何为他人着想,如何孝顺公婆如父母,如何要给老公面子,如何且行且珍惜。
  少年不知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
  当和父亲去水陆庵上会我生平第一次挽起父亲的胳膊,当父亲抱着和女儿小时候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外孙眉开眼笑,当我在微信里发一堆提醒和建议父亲回复“听老师的话”……我和父亲的关系终于亲近了起来,父亲却不可抗拒地老了。
  但父亲并不这么觉得,儿女都结婚生子了,房子重新翻修了,车买了,地征了……父亲终于不用那么辛苦了,他开始穿上登山鞋跟着驴友户外了,他把衬衫扎进裤腰开始在广场跳舞了,他开始情人节妇女节母亲节圣诞节地给母亲送德芙苹果玫瑰和金镯子……母亲有时打趣说他老不正经,但父亲只是笑笑,我知道他从来不在乎旁人的看法,就像当年他不顾劝阻把流浪汉带回家一样,他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穷的时候他能安贫乐道,小康了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喜欢皮风衣,买一件,他喜欢礼帽,他就戴,马靴也不顾自己腿短就敢蹬;他喜欢动感的音乐,就给摩托车插上U盘,从蓝田的大街上呼啸而过;他喜欢金饰,就给自己右耳朵打俩环;他喜欢长发就留喜欢光头就剃……母亲啼笑皆非给我告状:你看看你爸,越老越神。我却不以为然,只觉这老顽童的率直任诞、通达脱俗颇有魏晋风度。
  认识父亲的亲朋好友有时会跟我说父亲变了,但我知道父亲从没有变,他爱儿女的心从没变,他热爱生活的态度从没变。
  父亲就像榴莲,外壳又硬又扎人,暴脾气的臭名远扬在外,但内心柔软绵密。恶之者避之不及,爱之者嗜之如命。而我,便是那爱他如命的人。


 
 
 
 
(责任编辑:网络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