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教研 > 师生随笔 >

将军金甲夜不脱——林俊德

作者:高一四班 张彦鑫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4-30 09:43 阅读次数: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模范人物如天空中的星辰,发出耀眼的光辉,他们与众不同的的魅力,崇高而伟大的人格,独特而平凡的经历,灿烂而辉煌的业绩,都给世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他们辉煌的一生永远是后人的楷模,他们的成长轨迹是青少年成人之路。同时,新时代里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熠熠生辉的精神亦是未成年人学习的榜样,能够弘扬时代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魂魄。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学英雄、学模范、学先进,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朗的天。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大漠深处,万缕云烟。
  这段歌词出自于2016年的一部电视剧《马兰谣》,它讲述了中国马兰核试验基地中的一名核试验工程专家,这个人就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林俊德将军,他既是院士,也是将军,他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他入伍52年,参加过所有的核爆试验。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正好,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轻人,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这次核试爆是他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样子像一个罐头盒,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这是他拿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那时候,他从浙江大学毕业也才4年。
   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不完成这项工作他坚决不停止,他发狂工作的时候也不记得自己是谁,经常忘了吃饭,忘了休息,忘了睡觉,不完成自己的任务坚决不罢休。因此他成功地带领团队,在20纪90年代,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在武器试验中,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中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他生前说过,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例:“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所以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看得出挺欣慰,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因为信念坚定,所以步履坚实。
  2013年感动中国给予他的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林俊德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至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马兰。 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全社会有志人士的学习。 
                                              (指导教师:杨 华)
 

(责任编辑:网络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