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锦园小学 > 家校互动 >

阅读与现实焦虑

作者:四(6)班 曾子怡妈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09-27 10:50 阅读次数:

        上周,孩子回家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说:“妈妈,知道你爱读书,今天班里给家长发书,我特意给你领了一本。”接过书一看,是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书的侧面贴着“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图书馆”的字样。那一瞬间,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学校组织的家长课堂。无论是“家长课堂”请家长听课,还是“送书上门”请家长阅读,都从侧面很细腻地折射出学校对家庭教育(或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正是折射出的“重视”这两个字,让我有勇气开诚布公的谈谈教育类书籍对我的影响与帮助。
        在这里,我不想去谈某一本书的帮助。因为于我而言,真实情况是,到目前尚没有具体哪一本教育类的书让我彻底豁然开朗、抑或运用到孩子身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得出这样的结论,绝非想表达“读书无用论”,也非我所接触的书不够好,更非教育专家的方法不奏效,实则在于书本上的科学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论与个体教育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间确实存在一个能量转换的鸿沟。跨越这个鸿沟,要求家长对科学教育理念有系统的通盘掌握、对某种教育方法有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对具体的教育对象有深入的个性化了解......多方因素具备之下,才能最终实现书本理论向实践效果的转换。通过个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个能量转换得好,就会跨越鸿沟,赢得一片“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欣欣景象;换言之,若转换不好,专家们的思想精华便会在实践过程中掉进鸿沟“付之东流”。说到这里,大概也就说清楚为什么我不敢妄谈某一本书对我的影响与帮助。因为,纵使专家们的理论科学周全,我也颇认真地通读全文、认真领会,但在实践转换的过程中总不免因自身能力有限而掉进了“鸿沟”,效果也大打折扣。

        虽说,理论与实践间横膈着转换的鸿沟,但跨越这条鸿沟正是我们施教者的使命。教育类书籍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工具书,重中之重便是 “知行合一”。若非如此,教育理论便如飘在空中的天使,虽高高在上、完美无缺,但却总难落入凡间,脚踏实地的接接地气。因此,接触过部分教育类书籍后,我的最大感受是,真正阅读教育类书籍是一项全面调动心、脑、眼、手、口、脚全面领会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万万不可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更万万不可自大的认为读完了书上的字就算完成了教育类书籍的阅读,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书中专家“精神引领”、“实践斧正”的效果。

        在谈完教育类书籍对实践的重要性后,接下来,我想谈谈教育类书籍对我的最大帮助——对抗现实焦虑。毫不避讳的说,我们这一代家长是空前焦虑的一代。在“快乐成长”与“孩子请把自己逼进名校”的口号下左右为难。自从女儿进入小学,每次送她去课外兴趣班,我都没有勇气在家长休息区等候,放下孩子逃跑似的离开现场。只因在那里,你会遇到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家长,狂轰乱炸的教育经、升学经、倒计时迎面扑来,着实让人难以招架。这种焦虑确实需要一个渠道去疏解,否则长久下去真的会犯了“焦虑癌”。阅读教育类的书是我对抗现实焦虑的法宝。通常,我们的情绪解不开往往是思想执拗于一点,不能变通。古人讲“知书达理”、孟子讲“明理化情”。读书明理,就是开拓视野,打开思维的过程。只有把眼界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一事一物,才能通晓事理,化开当下打成死结的情绪。
       
        阅读让我明白“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关系”;阅读让我明晓人在二十岁前最应该学好的科目不是“奥数”,而是体育和音乐,因为这两科关乎一个人的“身”与“心”,惟有身心达到理想状态,人生才更有根基;阅读让我更坚定“好妈妈就是那个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精神支撑的人”;阅读让我恍然大悟十岁起最应该培养的能力竟然是孩子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能力。这是多么透彻的一个哲学命题,让“我成为我的观察者”,让孩子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是比任何一科高分都重要的事;阅读让我笃定的告诉女儿,生日许愿千万别许考试要考100的愿望,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校园只是人生的某个阶段,给自己树立更远大的梦想,以远大梦想为目标去努力吧......阅读让我的“焦虑癌”痊愈了!如果您和我一样,也是“焦虑癌”的患者,推荐您服用“阅读”良药,每天一阅,药到病除!
        有人说,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教育专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如果我们要让孩子们变得更好,父母们就必须成为更好的教育者”。愿我能通过更广泛的阅读逐步成长为一名教育者,也愿天下每一位父母都能点燃孩子成长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是一段快乐的努力与期许!

(责任编辑:网络宣传中心)
版权所有 锦园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信息 陕ICP备09009522号-3
地址:
电话:
传真:86-029-86172261
E-mail:sdjyg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