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行政管理 > 党建工作 > 党史100年 >

【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国旗下演讲—— 夏至未至 小满未满 国星陨落 明亮永恒

作者:张欣楠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5-26 15:53 阅读次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可爱的孩子们,
  大家早上好!
  上周有个大日子,刚刚过去的周六,也发生了一起大事件,所以老师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夏至未至 小满未满 国星陨落 明亮永恒》。
  2021年5月21日3时37分,我们迎来了今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日里的第二个节气---小满。


 
  从天文学的意义来讲,当太阳到达黄经60度,这一天为小满。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所以从谷物的饱满程度看,此时夏熟作物生长旺盛,籽粒逐渐饱满,但未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的“满”还体现在雨水的盈缺上。古人认为,丰饶的物产都是温润的南风带来的,所以南风时节,人们最忙碌,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就是最好的写照。清明、谷雨时节,风往往最大;到了立夏、小满时节,春风渐止,杨花、柳絮不再,轻扬善舞之物也变得沉静了,鸟语替代了风声。对于我们北方地区而言,小满是24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时节,阳光洋洋洒洒倾泻而下,给万物添上一抹亮丽的色泽,江河湖塘水量日渐丰沛,涌动出无限生机。中原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这一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乡村孩童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因此,宋代诗人欧阳修就赋过以《小满》为题的诗一首: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小满,虽为农业生产之节气,但其实也极具我们中国人人生处世智慧的含义。正所谓满到极致则亏,不满又空留遗憾,因此小满才是人生最合理和幸福的状态,虽然现实世界里从来没有非常圆满之点,但也许正是这些遗憾和“小满”之美才让一些人事、建筑、山川、土地有了人类的血肉和呼吸。所以,小满,既是一时物候,也是一种心态,希望同学们在成长中,也能慢慢习得这份清丽,戒骄戒躁,珍惜生活里的小确幸,和润而远。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我国痛失两位院士、也是顶级大师,13时05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们的毕生,都在为人类事业做贡献。
  吴孟超,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从医70多年,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万余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他将数万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05年,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了褒奖吴院士的学术贡献,弘扬其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并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2018年,96岁的吴孟超爷爷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老有一句名言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为医之道,德为先。”这位国之大医,披肝沥胆一辈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的童年、青年时光,正值国家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那是一段“狂轰滥炸、弹片纷飞”的岁月,也是一段“饥寒交迫、生存艰难”的时光。正是那时候的经历,让袁隆平立下志愿——要让中国人吃饱。1960年,袁隆平在农校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随后正式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除了让中国人吃饱,袁隆平更是努力让中国人吃好,吃得安全。2014年,袁隆平团队成立“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研究发明“耐碱水稻”,在简单淡化处理的海水灌溉的水稻田里进行试验。2018年,“青岛造”海水稻开始全国试种,我们陕西的南泥湾也是其中一个实验基地,也进行了海水稻插秧活动。直到今年年初,九十高龄的袁老还坚持在海南种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这位真正的耕耘者,这位优秀的科学家,这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不仅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也是养育了亿万人口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更是一位朴实无华的老人。孩子们,我们如今的温饱,农民如今的丰收,都有着袁隆平的功劳,有着这位科学家大半辈子的奉献。我们当饮水不忘挖井人,穿衣不忘织布人,吃米不忘种稻人。同样,国家天文台已将编号为8117号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老虽逝,但他们的精神会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光芒,是我们永远要追逐的超级明星。对他们最好的追忆,便是好好吃饭,不浪费一粒米;爱护身体,不愧对赤诚肝胆。同学们,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时,那两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如两位院士的初心,明亮永恒。
 

 
张欣楠   
2021.5.24

 
(责任编辑:网络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