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著《教师花传书》。佐藤学是中国教师所熟悉的一位知名的日本教育家,多次来中国,来过西安,到过咸阳,对中国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提出过许多积极的建议。他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中国出版已近20年,为中国广大教师所熟知。他的《学校见闻——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和《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并称佐藤学的教育三部曲。他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中国许多学校和教师自发的用于实践。他现为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东京大学学校教育学部部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
佐藤学先生的这本《教师花传书》只有149页,94000字,是一本小册子,初读起来似乎很难懂,但是细读起来,还真是收获颇丰,感触颇多。书名就带有几分禅意。15世纪日本能剧大师世阿弥有一部《风姿花传》,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风无形,而花有形,这种“有”与“无”的关系恰似东方文化的魅力体现,正是借用世阿弥这种富有禅意的态度去描绘教师应有的状态和境界。佐藤学先生借助于《风姿花传》的意蕴,所讲的是集“匠人”“专业”于一身的“专家型”教师“技能”与“智慧”的修炼和磨砺。
“匠人”是指“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意味着具有“高超的技艺”。比如,作为建筑工匠,不但要倾听房主的声音,还要依靠倾听来自土地、木材等的声音来构筑房屋。作为“匠人”的教师性格特质也应当集中表现在倾听上。这里的“倾听”首先是倾听学生的声音,但却不止于此,还要具备倾听教材中隐含的声音,以及听取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
当一个教师一走进课堂,这个教师具备多少作为“匠人”的“技能”与“智慧”,就一目了然。教师在作为专家的成长的基础上,不能轻视教师作为“匠人”的特质。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是要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
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匠人气质”,具备“匠人”气质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细致的、精心的。相反,不具备“匠人”气质的教师,工作往往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对待学生与课堂。
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学生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教师这个职业就决定着我们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修炼、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份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老师中的确有很多匠人教师,但是真正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能够在专业发展上更进一步的,拥有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教师却为数不多。教师成长是一种自发的行为,需要立足于自身实践,不断持续性的学习,读书思考,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学会在课堂中深思,读懂课堂,于课后及时反思。同时立足于学科教研,校本研究,在教师成长共同体中研讨,反思自我。当然,教师只有“匠人”精神是不够的,教师更应当从“匠人”向“专家型教师”转型,应当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
佐藤学先生既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家。佐藤学最大的特点是用“蚂蚁之眼”观察学情。20多年的时间,他辗转于1000多所校园,参观过7000多间教室,佐藤学书中的许多案例充满了故事,我们发现在谈到那些故事时他陶醉得像个孩子。读一个人的书,有时候未必能读懂他表达的全部。只有真正走进他,聆听他,与他深入对话,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佐藤学先生用自己的眼光洞察了教育矛盾,提出独到深邃的见解,也给阅读者以无限的思考。
《教师花传书》所描述的“匠人”所应具有的学习精神正是教师作为专家得以成长的“道”与“术”同时也为我们大家求解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好好珍视、细细品读的书。像佐藤学一样做教师,像他那样,俯下身来,贴地行走,在一个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去体现教学方式、育人方式的改变带给我们的变化。教师不但是具有高度知识与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具备高超技法的匠人,佐藤学所倡导“匠人”的人格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学习,这种“匠人”精神也一定会激励我们培养出一批批能够立于时代潮头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