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锦园小学 > 家校互动 >

我的育儿观

作者:胡萌萌妈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10-31 17:45 阅读次数:

      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诵唐诗,四五岁开始学英语,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上各种兴趣班,绘画、钢琴、书法、围棋、舞蹈、跆拳道、主持人等,统统都要上。上学后要请家教,必须要达到独占鳌头的效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一定要尽早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成为所谓的“成功之人”。还有许多父母则认为孩子应当“快乐教育”,觉得孩子就应在简单的环境中成长,享受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玩,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这些父母认为最佳的教育方式,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他们获得无尽的乐趣,还能够学到各种知识,透过游戏还能够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磨炼。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和实际动手能力,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探索。

      面对每天充斥耳边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我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观点:不必偏执的按照某一种去做,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家长也会有每个家长的要求和期望。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习各种教育观念和方法,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我们家长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在学习中成长。下面,我想就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学前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为主。
      孩子在上小学前,我并不重视他能学到多少文化知识,我更加关注的是让孩子懂得自尊、自强、自立,培养孩子使她成为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宽容、团结他人、有责任心的孩子,更加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比如,让她多与周围的小朋友玩,从平时玩的过程中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家里,我还会让她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房间的一个角落专门给她放置玩具,那里所有的物件都需要她自己来整理,这样她不仅体会到了妈妈平时整理家务的辛苦,更让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责任感。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到哪里去,玩具该怎么去整理,这样她也就学会了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要做到有条理,有顺序。在平常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也会让她表达一下意见,我们也会尊重她的想法,对于正确的观点我们会鼓励,对于不妥的想法我会跟她讲道理,当她仍然不明白时,我们再用更多的时间与她沟通,或者选择更好的时机,更合适的场景加以引导。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当她小的时候就应在她的心中埋下健全人格修养的种子。正如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我认为学前教育应当以品格培养为主。
      兴趣爱好的培养:广泛涉猎,重点培养。
      我并不知道孩子对于哪一件事感兴趣,所以我所能做的就是带领孩子不断的去体验,绘画、古筝、篮球、舞蹈、围棋,尽量多的让孩子去接触,然后再在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发现孩子的天赋点,同时也发现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样,我让孩子体验不同的兴趣班,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为了她将来一定要成为名家,只是希望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的自信,更多的体味生活的乐趣。然而孩子一旦认定某几项特别感兴趣的事,我就会告诉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且不断的督促孩子去学习,必要的时候我也会强势地要求她坚持,并在事后给她讲明道理。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都是有惰性的,要让孩子知道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也不希望在多年以后,孩子后悔的对我说:“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一把!”就像周杰伦《听妈妈的话》中唱的那样:“为什么我跑的比别人快,飞的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孩子长大以后也一定会感激家长当时的督促,家长也一定会因孩子的发展感到骄傲。
      文化知识的学习:基础启蒙,经典背诵。
      对于孩子学前是否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我的观点是学还是要学的,但只需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即可,那些将来在课堂上会讲到的知识不用提前学习。假设把课堂上的知识都提前教会了她,那她将来在课堂上干什么呢?她会认为课堂上讲的那些知识都懂,那么就会开始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于是不好的行为习惯就开始出现了,等到后期讲到没有提前学过的知识时,坏习惯就势必会造成孩子后期的表现不如前期那么优秀,对于孩子来说也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于那些没有提前学过课堂知识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每一天的课堂内容都充满了期待,每一天都收获满满,那么孩子一定会越学越感兴趣,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循序渐进,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然对于前者我们也不必过分的担心,重要的是需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督促孩子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那么在孩子学前是否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呢?我认为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国学经典并去背诵。我亲眼看到孩子对于一首新的古诗只读了三遍就可以准确的背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们不妨让孩子利用这个优势,记住一些国学经典,甚至不用去搞明白那些文章中究竟讲的是什么。这些经典不会对孩子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但到了高年级阶段,这些记下来的国学经典,千百年来古人总结的智慧,就变成了孩子的知识财富,受用一生。我想家长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某个时刻,某个场景,一下子明白了很久之前曾经背诵过的文章的内涵,领悟了文章的道理,然后让你会心一笑。
      一年级的期待: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是小学学习中最少的、份量最轻的,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等到关键时刻再抓一把也不迟。往往这样的家长等到孩子三年级的时候为时已晚,只能一声长叹。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很多时候已经不再听家长的话了,这时候再下决心要紧跟孩子,往往付出比别人所付出更多的努力还不见得有效。因此能让家长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一二年级这个阶段了。都说万事开头难,一二年级时如果家长抓的好,孩子以后会越学越轻松,爸妈也会越管越轻松,很快就完全不用管。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想如果在孩子低年级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那么一定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阅读的习惯。阅读不仅会对孩子的知识层面产生影响,还会提高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这个习惯一旦养成,更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前几日读到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如果你没有时间陪孩子,请让他阅读,书会陪伴他,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懂得去看书就不会太孤单;如果你不会教孩子,那么就请让孩子阅读,书会教他,只要拿起书,他就能与各路大师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如果你害怕有一天自己终将离开孩子,不能再为他出谋划策,遮风挡雨,也请你教会孩子阅读。未来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们仍可以让孩子永远与书和知识相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一年级正是播下行动的种子,收获好习惯的最好时机。
      最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照顾孩子最多的,可能就是我们父母了。因此我们的言谈举止、脾气,待人接物的态度上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你的健身器材是否在墙角扔了快十年了,蜘蛛网都更新了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而你的孩子不肯去练琴时你却忍受不了,你觉得很过分。你让孩子去认真读书,你却在旁边看手机、看电视、玩电脑时,不要奇怪他强烈的逆反行为。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再抱怨孩子没有礼貌,缺乏交往能力,不爱读书学习,兴趣爱好坚持不下去了,父母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榜样。同样,夫妻的恩爱,家庭的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架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理阳光很多,父母可以给的是孩子长久的幸福感,一个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他的一生影响都很大。
      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吧!埋下希望的种子,等待花开。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所有 锦园小学版权所有
备案信息 陕ICP备09009522号-3
地址:
电话:
传真:86-029-86172261
E-mail:sdjyg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