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锦园中学 > 科研活动 >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地理试题评析

作者:王伟平 宋春英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6-09 09:29 阅读次数: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政史地组   王伟平 宋春英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全国乙卷)以2017年新课标为依据,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紧密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而言,该试题以稳为主,充分考虑了教情和学情,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一步提升试卷的答题感受度和获得感,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
       一、立足“立德树人”,传承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高考试题重点选择了建国以来科技兴农、政策兴农的相关材料,透过试题传承中国精神,坚定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如客观题1-3题,以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这一典型的科技兴农案例,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丽景,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主观题43题旅游地理以某科研团队为云南元阳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为案例,体现了在党的引领下,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二、立足“四层”,聚焦核心素养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体现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必备知识等四层要求。
  试题从客观题到主观题都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客观题4-6题以陆港海港建设为素材体现了“无图考图”,学生首先需形成海陆位置的空间关系,才能充分分析陆港建设的相关问题,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客观题9-11题,以气候变化下的苔原带位置变迁为情境材料,考查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学生需认真解读文字资料,构建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图,结合题干以及选项分析相关问题,进而得出结论,充分考查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主观题37题前三问通过“SOLO分类理论”中的“推测”“分析”“说明”等词语提出相关问题,设问层层递进,重点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归纳和推理的能力,第三问“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体现了人地矛盾,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三、立足“四翼”,提升学科能力
  2021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试题设置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1.立足学生视角,凸显“基础性”
  高考试题立足学生视角,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考查,但并不是对单一、简单知识点的再现,而是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和原理的拓展与迁移。如客观题7-8题以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查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和区域气候特征的识记,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2.立足整体性视角,凸显“综合性”
  高考试题立足区域整体,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区域整体特征,横向联系,纵向贯通,面对真实复杂的试题情境,探索和解决问题。如主观题第36(4)题,以某品牌在江苏昆山市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案例,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学生正确理解产业活动的区域联系与分工,正确认识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域的关系,抓住两地区的区位特点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3.立足实践性视角,凸显“应用性”
  高考试题立足实践性视角,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问题,要求能够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主观题37(4)题“以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4.立足开放性视角,凸显“创新性”
  高考试题立足开放性视角,通过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提高。如主观题第44题,以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的调查为材料,采用详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研究过程,要求学生从建设期或营运期或综合两个时期等不同的时间尺度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凸显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充分考查了学生信息整理能力和周密论证的能力。
 
 
(责任编辑:网络宣传中心)
版权所有 @锦园中学版权所有
备案信息 陕ICP备09009522号-3
地址:
电话:
传真:86-029-86172261
E-mail:sdjygj@126.com